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生態文明面面觀
基于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 ——大茶園村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按語:為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點內容,落實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針對長江黃河上游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布局推進實際,扎實開展調研工作,取得初步成果?,F將四川省生態文明促進會副會長李傳林所作的《基于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一一大茶園村鄉村振興調研報告》全文發布如下。



基于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

——大茶園村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李傳林 四川省生態文明促進會副會長、研究員

(2023年10月30日)



綠色是農村本色,生態是農村基態,農民居農村農業生態養護和綠色發展主體地位。生態振興是“三農”工作重要戰略,是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任務,也是興農強村重大舉措。各省縣鄉村全神貫注于鄉村振興,鑒于縣情鄉情村情不同、基礎不一、優長有別、條件各異,在把握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振興基本內涵、協調推進同時,而注意突出特色、聚合資源、抓住重點、振興全面,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重慶市秀山縣龍池鎮大茶園村(又稱洞坪村),基于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做法,值得調研學習借鑒。本人于4月初至9月底,深入該村調研,察看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業基地、工礦企業、集體經濟、自然資源、公共服務等,串門戶同村民聊天、開小會與干部交流、設聚會和駐村隊員討論、借機會向縣鎮領導討教,并同他們一起完成大茶園村基本情況、五生五美建五村概念規劃、研究制定和美鄉村建設規劃建議意見、人居環境改造調研報告、村級集體經濟專項報告、長壽老人健康生活調查報告、百年名校茶園小學前生今世、百年金桂王風雨歲月、婆婆山賦、馬路河漂流、婆婆洞奇觀、大茶園村宣傳片及logo設計、茶園小院精神和院規等圖文材料編寫,其間積極協助該村成功申報重慶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示范村、文旅部旅游景點、縣級金融信用村、打造茶園小院和派出農民運動隊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豐收節農民運動會等,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深受鼓舞、有所收獲,現就該村基于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有關情況形成調查研究報告。


一、固本培元,動發基本元素,建設致富新村


據介紹,大茶園村系重慶秀山龍池鎮機構改革后由原茶園、中坪、新塘、新坪4個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積12.3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1171戶3618人,少數民族2980人,常駐人口762戶1583人,勞動力2141人。曾有建卡脫貧戶78戶284人,低保戶70戶129人,特困供養戶24戶24人。據了解,大茶園村地理區位獨特、交通相對便捷,距縣城20分鐘車程;資源稟賦別具一格、農文旅等資源密集,耕地5224.3畝,林草12409畝,森林覆蓋率70%以上,山青水碧、天藍地綠,生態優美、空氣清新;經濟發展基礎較厚、科技支撐后勁較足、基層治理效果較好,干部主動性和村民積極性高,發展思路清晰、奮進目標明確,在市縣創造了多項經驗。


據調查并分析發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最基礎層面看,必須具備人口、土地、居家、產業、村莊、生境、組織、治理等八個基本元素,而生境是其他元素重要載體;從發展軟硬基礎條件看,應當把握設施與設備、人力與人才、土地與耕地、聚居與散居、產業與家業、文化與文明、生態與生計、村景與生境、組織與主體、治理與自理、方位與方向、政策與策略等基礎元素,作為全面系統而又深入研究鄉村發展重要因素和制定規劃計劃而又推動落實落地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而生態和生境是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元素。


大茶園村按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如期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其內涵之豐富、過程之艱辛、實踐之生動、干部之用心,無法一言以蔽之,但概略而言是,脫貧攻堅激活基本元素,農村農業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已有一定基礎。經與縣政協、縣儲糧公司駐村干部專題座談,分析大茶園村貧困戶致貧原因,主要是缺水電路、缺勞動力、缺技術、缺鄰居、缺家底、缺學力、缺健康、缺生計、缺環境、缺主意、缺自理、缺志向等,所缺各不同,結果都貧困。對此,縣政協領導及駐村干部協同縣級有關部門和鎮村干部,采取針對性強的精準脫貧措施,改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發展種養游加產業吸引土地使用權入股和務工,開展適用技術培訓,進行與生態移民異曲同工的房屋搬遷、舊房危房改造,保障義務教育和幫扶,多渠道多方式促進就業,落實醫療救助政策,整治生態環境,發展集體經濟組織社員入股分紅和務工創收,駐村干部入戶幫助出點子、協助自理,加強說服引導促使“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等等。經過深入分析得知,設施、產業、技術、政策、組織五大脫貧措施最為重要,因為這每一措施都可以同時解決多個難題,措施疊加配套就能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實現脫貧致富。


設施促脫貧致富是基礎。可以一并解決缺生計、缺家底、缺本錢、缺環境等問題,促成全面脫貧、改善致富生境、功在當前而又利于長遠。大茶園以最小破壞最大保護,建設配置全村道路、網絡通訊、供水、供電“四通”設施設備,縣級扶貧資金、部門幫扶資金、社會幫扶資金、項目整合資金1800多萬元投入,建設通組公路,升改農村電網,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等,方便生活,促進生產,加快脫貧,奠基發展。采用以電代薪、環境治理、垃圾集中處理等辦法養護生態系統和培育生態生計崗位,采取修塘治渠、見縫植綠、牲畜圈養、縮減荒地、擴增林草、綜合整治等措施靚化村景和綠化生境,投入19萬元資金整治環境衛生,優化村容村貌。


產業促脫貧致富是根本。可以一起解決缺生計、缺本錢、缺家底、缺技術等問題,創生財源、促進經濟生長和增長、利于社會生發和發展。大茶園實行功能分區、確保耕地,促使全村12.3平方公里土地合理使用,幫扶64戶貧困戶資金36.65萬元發展種養業,幫助36戶貧困戶辦理扶貧小額信貸89.5萬元。從實際出發運用村集體+合作社(公司)+農戶+貧困戶等經濟形式發展產業和帶動家業。以勤勞增收促進全村2141名勞動力均實現就業,其中外出務工1500多人,貧困人員常年在外務工113人、本地28人,貧困戶整戶外出縣務工25戶78人,組織富余勞動力100多人在村所在工業企業務工、總收入200多萬元。


技術促脫貧致富是關鍵。能夠系統解決缺技術、缺生計、缺本錢、缺學力等問題,培養生產技能、獲得生存手段、實現持續生長和進步。大茶園六年組織800多人次參與縣、鎮、村三級主辦的適用技術培訓40場次,培養種養能手、致富帶頭人、農民技術員,特惠支持扶貧對象,使每戶至少掌握1項就業技能或適用技術,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政策促脫貧致富是保障。能夠統攝解決缺生計、缺學力、缺健康、缺家底、缺鄰居等問題,實現民生兜底、完備整生利益、促進共生和諧。大茶園推行生態移民引導村民居住由相對分散向茶園、中坪、新塘、新坪4個自然村中心地帶適度聚集,爭取資金34萬元,搬遷改造危舊房38戶,其中貧困戶12戶,殘疾人2戶,新修無房戶住房2戶。投入資金12.8萬元,為18戶建卡貧困戶硬化院壩、硬化室內、改造線路,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大病醫療救助17戶貧困戶和7戶低保戶共24人,減少貧困家庭醫療費用開支,化解新冠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45戶貧困戶和2戶低保家庭直接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就讀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等資助政策,學習生活基本需求得以保障。全村68戶142人享受低保政策,其中建卡貧困戶31戶100人。?


組織促脫貧致富是引領。能夠統籌解決缺本錢、缺主意、缺自理、缺志向等問題,組織動員群眾、創生利益整生體、共生聯動創收和共享利益。大茶園綜合施策選優兩委班子、壓實駐村責任、“四議兩公開”重大事項等推進組織建設和激發村民主體能動性,通過網格管理、化解糾紛、解決困難等建立多元結合治理模式,采取現狀解析、形勢分析、專家預判、規劃計劃等促使干群適時清楚發展方位與明確努力方向,運用時政學習、專家解讀、工作結合、行動方案等進行政策答疑解惑和策略貫徹,引導在家勞力就業創業。利用節日節氣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和制定村規民約促進鄉風文明,禁止大操大辦、注意環境衛生,對重點地段和衛生死角開展集中清掃活動。


調研之前,大茶園村已是重慶市鄉村旅游重點村、秀山縣龍池新材料產業園所在村、秀山縣龍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核心村。新時代的大茶園村,已經站在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新起點,正奮力邁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新高點。


二、夯基興業,激發狀態因素,建設強基新村


完成脫貧攻堅,接續振興戰略,縣政協、縣儲糧公司和駐村干部堅持脫貧不脫鉤,領頭全面徹底透視大茶園村狀態,引導深切反思和把握現狀與特征、問題與成因、優勢與弱點、機遇與挑戰、形勢與走勢、理念與思路、規劃與計劃、目標與任務、重點與難點、典型與一般、機制與制度、成果與經驗等狀態因素,認識到全村脫貧標準不高、發展水平較低、村民求富愿望高、熱情高,在村常駐人口少、從業人員少、生產消費兩不足,基礎設施網絡不全、通達度低、生產生活兩不便,產業不興、事業不旺、增長發展兩遲緩,資源品類多、富集程度高、資金技術兩缺乏、開發利用處兩難,面臨機遇確實多、不確定性挑戰也不少、得失權衡無定數,進難攻、退難守、發展振興到關口、唯有克難而上才能找到突破口,于是更新理念著實做、理清思路強基礎、近功遠利兩兼顧,制定強基興業兩年規劃、分解執行每年計劃、只進不退盯目標、村干村民齊心協力抓,突出重點破難點、抓樹典型帶一般、創新機制建制度、成果經驗雙爭創。經過干部群眾艱苦細致而又滿懷激情的工作,大茶園村又贏得了新的稱譽,成為重慶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村、國家文旅部鄉村旅游景點、秀山縣金融信用村等。


這兩年多來,大茶園圍繞搶機造勢建強基新村主題,搶抓鄉村振興實施、邊城中心城建、區域布局調整、現代產業體系建立、內外雙循環促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等重大戰略機遇,切實創造和強化地理交通區位、農業文旅資源、適用科技支撐、鄉賢智能財力等獨特發展優勢,依托國家政策,動員全村人民,勠力同心,奮發努力,打基礎、固基本、建基地、奠基石、強基層,實現基礎設施、文化建設、環境衛生、產業發展、鄉風文明、人均收入、集體經濟、基層治理等全方位向好發展。鄉村振興工作經驗在《重慶市政協報》發表,人居環境改造經驗在《重慶市鄉村振興》刊發,組織振興與鄉村振興同向共進、新型集體經濟闖新路經驗在全縣交流。


打基礎,軟硬兼施促百業。夯實基礎以承載各業發展。制定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兩年規劃,全村7個村民小組實現道路由通到暢,入戶道路硬化率超過80%,自來水、電網、網絡通訊等實現全覆蓋,基礎條件持續好轉。編制文化振興實施方案,選樹“六個最”村級典型,設匯演、開講堂、搞培訓等多種方式,傳承農耕歷史文化和鄉土風情,提升道德修養和村規民約,弘揚紅色文化和時代新風。


固基本,急想愁盼發家業。以村民基本力量實施振興戰略。兩年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2%。背靠工業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促進群眾增收達2000多萬元。建立2個村衛生室,完善2所村級小學?!百愸R比拼”促環衛優質,建設污水處置設施、垃圾分類示范點等,山水林田湖草得到進一步養護。


建基地,聚精會神興產業。以基地建設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良好耕作條件,基本消除撂荒地,發展2800畝優質糧油、水果、花卉苗木等基地,農工文旅產業初具規模,已有農業開發公司1家、園林綠化公司1家、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工業企業3家。創建“洞坪香米”“菜小伴”生態農業品牌。


奠基石,科技支撐開新業。幾乎始于零點植入科技因素促進高質量發展。建立科技專家大院、星創空間,示范帶動1000多戶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綜合機械化率達43.6%。構建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專業合作社為200多戶農戶提供土地翻耕、技術指導等服務。更新種植品種,新品種覆蓋率達 90%以上。更新種植油茶品種400畝,計劃更新老油茶基地500畝。注重數字賦能、低碳生產,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和數商興農項目,電商銷售產品10000多件,銷售金額50萬元。


強基層,干群同心旺事業。以基層組織集民力匯才智聚人心。制定黨員“三亮三比一爭”制度,升級便民服務中心,推行村支兩委“清單制”,成立“和事堂”“理事會”,提高村黨組織落實民主集中制能力和基層治理效能。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采取“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脫貧戶”方式,村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性收入達 140 萬元,群眾務工和土地租金收入 50 萬元,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 10 萬元。



三、守正創新,生發動能因子,建設生態新村


大茶園村東承川河蓋4A景區、相擁“十八堡”神話傳說,西望梅江河東南水道、緊鄰杉樹村綿延丘陵,南跨馬路河漂流穿越、接壤龍冠居委龍池場鎮郊,自東而北通繞納沙河流域“千年穿越”奇觀、且達“天然浴場”壯闊逸景。2023年后,本著“落地落地再落地”理念,立足自然生態和強基興業,著眼可持續高質量強動能發展,縣政協駐村領導干部組織專家對全村自然與原生、生態與生機、生產與生資、生活與生消、生計與生意、生心與健康、生命與活力、共生與共建、生境與秩序、生發與競合、整生與健全、眾生與聯動等動能因子,開展摸底調查、對比分析、優弱判定、潛能評估、前景預測,引導大茶園村決定更加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初步形成“一馬當先、萬馬奔騰”新局面。?


探索新路徑,養護自然原生,萌發生態生機。動態調整規劃計劃,豐富生態內涵,強化引領力。修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注重人居生境、生態產業、生態文化、生態服務等頂層設計,細化制定生態村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規劃、工業園區綠化、人居環境靚化、通道兩旁美化等系列配套文件,做到規劃設計科學合理、年度工作任務明確、項目實施步驟明晰。創新區域布局,按照“一山一河二路”自然生態分布規律施策?!耙簧健奔雌牌派?,加強天然林保護,發展鄉村旅游和健康養老,推進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一體建設?!耙缓印奔瘩R路河,運用已改造6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打造田野中有村寨、村寨中有田野鄉村景觀?!岸贰奔待埵?、龍涌公路,推進公路兩側 “通道三化”,開展村道兩側自然綠化,農戶庭院瓜果蔬菜、自繁衍花卉等美化,打造錯落有致、富有特色、高質精品靚化典型,不斷改善全村“六網”基礎設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新村初步建成。創新用地機制,摸清數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用地數量增加,發展產業流轉土地達到2800畝,帶動農戶持續耕種土地800多畝,引進企業流轉360畝,徹底消滅1000畝撂荒地。用地質量提高,國土整治面積達到400畝,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畝。用地含金量提高,已使用建設用地面積近600畝,正在施工建設用地面積1000畝。前瞻性規劃預留鄉村建設用地,實施土地利用規劃中合理增加發展用地,形成產業項目落地良好條件。已落戶工業企業年產值過億,正在建設占地1000畝的新材料產業園,預計達產后年產值100億元,帶動1600人就業。


爭創新品牌,挖潛生產生活,勃發生計生意。以實施品牌戰略延產鏈。成功申請注冊“菜小伴”“洞坪香米”等商標,摸索一條“注冊商標—擁有品牌—確定代加工—建立銷售渠道—以銷量定產品產量—種植品種及面積—土地產出—產品自加工”生態發展鏈條。以市場需求導向謀生計。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村支兩委干部、合作社成員,累計往返周邊市縣懷化、酉陽、大龍及秀山各鄉鎮、縣城各大超市及批發市場100多次,開展市場調查,了解市場需求,打開市場銷售渠道。依據市場生態綠色需求,采取定單生產模式,改變傳統耕作方式,調整產品結構,創建生態農業品牌,產業配置區域化,產品生產專業化,資源經營集約化,發展推進規?;?。以生態消費導向定生產??茖W謀劃“近期+中期+遠期”生態產業發展。圍繞生態糧油,近期發展400畝優質水稻、300畝大豆、300畝高粱、300畝水果,360畝吊瓜;中期發展400畝高產油茶示范片、1600畝高標準農田;遠期發展婆婆山康養和馬路河漂流旅游,拓展產業廣度和升級產業層次。以生態生產導向供生資。針對農村以老人為主、勞動能力偏弱,技術掌握緩慢、技術更新滯后,需要為專業合作社社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農戶村民,以生產托管等方式,提供春種秋收全面全程生產資料和供產銷服務。專業合作社在接受生產生活基本保障、耕作技術、政策咨詢、智力支持、需求信息、法務公務、外部協調等社會化服務的同時,把社會化服務支持轉化為自身服務能力,培育一支成熟的產業發展服務隊伍,擁有一批專業化服務農機,常年為農戶提供生資采購、產品代銷、土地翻耕等服務。


實行新聚合,增進生心健美,迸發生命活力。人是最活躍因素,人才是最核心資源。振興發展需要聚合文化程度較高的種養專業大戶、創業成功返鄉農民工、科技致富帶頭人、企業家、鄉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人等見識廣、素質高、能力強、懂經管的優秀人才。大茶園引導農民工返鄉從業300多人,企業下鄉帶動就業150多人,鄉賢回鄉援鄉50多人,既用好智力財力人力資源推進經濟產業發展,又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社會事業進步,激發鄉村活力。改善鄉村衛生健康設施,建設健康長壽鄉村。破解全村4名百歲老人健康長壽之謎,調研全縣27名百歲老人健康生活情況,歸納總結形成健康生活指南,在全村宣講、公告和推行。建立2個老年人健康活動中心,提檔改造1個為“渝馨家園”。建成3個村衛生室,其中1個擴改為“五星級衛生室”。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孝和美善鄉村。針對民俗風情文化多姿多彩,土家傳統美食聞名遐邇,土家吊腳樓文化獨具意韻,農耕文化質樸濃厚,山水文化源遠流長等文化生態資源,補充完善生態文化振興實施方案,搭建鄉村民間文藝舞臺,開展農家書屋讀書達人評比、婆婆山杯鄉間運動會、農民豐收節慶等活動,活躍鄉村文化氛圍。開展最美庭院評比、十星文明戶評比、積分制治理等活動,塑造村民勞動態度美、精神生活美、行為習慣美,讓一家美帶動家家美,家家美扮靚鄉村美。強化鄉村教育發展幫扶,建設尊師重教鄉村。改造現有2所小學校風貌,助力200多名教職員工和學生,注重鄉土鄉風鄉情傳承教育。挖掘茶園小學百年歷史文化,激勵感化當代農民子弟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組織師生參觀茶園小院,體驗“自立自強、勤耕勤讀、尚德尚美”小院精神?;I資成立助學基金會,對考取大學農家子弟給予獎勵,考出去的大學畢業生達160多名。建立鄉村鄉賢作用機制,實施鄉賢促興工程。從大茶園走出去發展的副處級以上干部17名,大學教授、研究員5名,高級技術人才15名,專業技能人才50多人,資產逾五百萬企業家10名。通過成立鄉賢理事會,利用鄉賢資源完善規劃、爭取項目,完善村規民約、助力基層治理,協助實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鄉村理事格局。


提升新模式,共建生境秩序,生發競合動力。選優發展模式,共生共建成合力。發展主體各展其能,各盡其責,協同動作,聚力共進,因地制宜探索選擇發展方式。駐村工作隊帶領村支兩委負責研究產業政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銜接技術指導、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指導村合作社建立經營管理機制、責任落實機制,為集體經濟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村集體經濟組織做好基地建設、基地管護、訂單簽訂、物資采購與分發、產品收購與銷售、項目申報等。農戶負責基地管護、產品加工等。進一步完善“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脫貧戶”共建共享模式,把村級各類經濟組織結合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規范運行管理,生境有序合心力。成立村級合作社,駐村工作隊請示相關部門后,以5萬元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股息作為村集體收入),吸引村民共計入股實繳30萬元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制定合作社章程和管理制度,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定設立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實行“三會分設”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完善股份制合作社治理結構。健全財會資金管理制度,聘請代賬公司處理財務會計審計工作,定期對扶持資金使用監督檢查和審計監督,確保資金安全和項目實施績效。定期將各項經濟往來、費用開支、資產負債、債權債務、財務計劃、承包合同、分配方案等公示公開,自覺接受監督,保障成員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提高發展水平,生發競合增動力。內強素質能力,練好基本功,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負責人業務培訓力度,積極報名參與市、縣、鎮相關培訓,增強村干部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經營管理和監督能力。外發競爭實力,以實力借外力,近一年來向上爭取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高標準農田整治等項目10多個,資金近1000萬元,有效提升發展能力和水平。


創建新機制,促進整生健全,奮發眾生聯動。利益謀求是內驅之源,利益機制是活力之泉,增加收入是發展經濟根本動因。創建利益聯結機制。開展村集體、專業合作社、種植戶多方合作,共享利潤,凈利潤按照1:6:3比例分配,實現村集體、專業作社、種植戶利益聯結,既能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社員收入,又能使村集體和專業合作社更好地服務社員。創建利益聯動機制??茖W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能夠增強經濟主體自我管理和聯動能力,推動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切實維護農民集體資產收益權,保障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和農民群眾持續增收。讓農民獲得資金、土地、勞務、股權、教培等多種收益,集體持續增加收入。糧油產業發展和油茶基地建設,種植面積擴大至1000多畝,營業收入超過140萬元。整治5口山坪塘、16個蓄水池、3000米水渠發包使用管理,修整村委會舊址房屋收取租賃費,發揮規模聚合效應統一提供土地流轉等居間服務,新建30畝農村公益墓地統一提供管理服務等,促進集體和村民雙增收,增強公共設施建設和服務財力。創建利益共享機制。村民現實得實惠,脫貧戶吳某把自家2畝地流轉給合作社統一耕種,并在合作社擔任保管員,每年既有租金400元又有務工收入近1萬元,獲得感增強。農戶長期能受益,集體經濟惠及村民,建成標準道路10公里,道路網絡四通八達,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出行安全感增強;為10名大學本科生每人解決2000元助學金等,幸福感增強。


四、崇生尚美,觸發內驅動因,建設和美新村


邁過新起點、站高更摸高。乘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與和美鄉村建設東風,促進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需要從需求端尋求原動力和內驅動因。大茶園駐村干部和村支兩委,在以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認識到,生態資源有限而生態發展無限,縱向看生態需求已經走過生態生存需求、開始進入生態享受需求、但生態發展需求欲望強烈,橫向看自身生態需求旺盛、市場生態需求應答滯后、社會生態需求回應不足,因此必須秉持“聚焦聚焦再聚焦”理念,抽象凝練把生態振興發展聚焦到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分析把生態文明建設聚焦到日常生態生活,自覺把生態村建設推入自然的良性的循環的可持續的運行軌道。日常的往往是基本的。日常的基本的生態生活需求,如住居家什與用度品具、吃飯飲食與穿衣戴飾、購物置用與行路運貨、交流交往與游旅途景、樂觀俗風與好奇新物、自立自強與結交益良、安定吉祥與福祿喜慶、增光添彩與顯耀家國、醫療康養與娛悅風雅、愿老長壽與望子成龍、孝老慈幼與和睦諧鄰、生生不息與傳榮承光等生態需求欲望,就是生態振興、生態發展和生態文明具有鄉村自身特點的真正的持久的原動因,最終聚焦到以生態消費為導向的生態生活、生態生產、生態自然、生命健康、生態共生等日?;旧鷳B需要的欲望之上。據此補充完善2022至2004鄉村振興行動計劃,編制2023至2026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發展規劃,制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導則等相關建設規章,匯編綠色農房建設推廣圖集等。今年7月初,50名村鄉賢、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結合實際,并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提煉提出“五生五美建五村”,全力推動和美新村建設。


亮出生活生態美,建設生態宜居之村。推進本土生活簡樸態,轉向日常生活生態化。住居家什與用度品具等居家用度循環化。調查發現,有些農房大拆大建、存在“千家一面”問題,既不因地制宜也不因俗制宜,既違背自然生境的內在秩序、“野性”不足,也違背特殊生境伴生的本底文化內在秩序、俗風不揚,造成“水土不服”、無俗不樂,不僅浪費財富積累,而且影響住戶生心健康。對原生建筑應存古韻、古而不“板”,既古樸受看又現代簡便,展現時代美感。應因地制宜,土野融合,既體現本土傳統建筑及其人文環境自身特色,又體現本地自然生態環境綠的底色,注重依山傍水、被林照田、順路映綠,順應山脈水脈文脈,拿出“繡花”功夫打造村容村貌。今春以來,大茶園村實施道路綠化質量和林下清除地被植物林相提升工程,百日草、梔子花、萬壽菊等種植面積達10000平方米,紫薇、薔薇、木芙蓉、斑竹、桂花、香樟、碧桃、茶梅等3000多株,綠化道路3000多米,清除林下地被植物50000平方米,使人居環境更為生態宜居。倡導綠色居住,使用綠色家具、環保建材,不過度裝修、通光通風,風光自然、照明節能,空調適度、控制室溫,電器節能、減少待機,龍頭節水、一水多用,物品再用、循環利用。長期評選美庭院、星文明,合力鋪就“屋舍儼然、良田美池”農村新畫卷,持續增強村民“三感”。吃飯飲食與穿衣戴飾等生活資料綠色化。尊重健康生活習俗,生活資料留“土氣”、初加工、就簡樸、利健康,保鮮味、有營養、防污染。主張生態消費,拒絕過度消費、鋪張消費、虛假消費、浪費消費,約束超前消費,衣食住行等養成綠色生活日常行為習慣。選擇綠色服飾、用料友好服飾、必要必用服飾,拒用珍稀皮裝,再用舊裝,捐贈舊物。倡導綠色飲食、節減糧食,選擇本地當季食品、多嘗素食,自帶水杯、拒絕一次性餐具、餐后打包,循環利用鋁玻包裝材料。繼續推進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凈化生境,廢物利用。購物置用與行路運貨等出行購物低碳化。生活生境留土味、土而不“荒”,展現繁榮安康,既有鄉土氣質風格也有支持現實生產生活氣象,注意與本地自然、經濟、文化、社會和管理相協調,與鄉村環境整體相和諧。古韻俗風、土野融合,農民建房進寨子、企業建廠進園區,人在綠中行、物在林中流。鼓勵買售耗能低、污染小、環境友好的綠色產品,提倡文明出行、綠色出行、低碳出行,多采取步行、自行車、電車、環保車、合車等出行和載貨方式,降低出行能耗和污染。


彰顯生產生態美,建設生態宜業之村。推進生態生產初樸態,轉向生態生產生活數據網絡信息化。促進交流交往與游旅途景等交流游旅網絡化,發展文旅產業。因俗制宜、俗而不“套”,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城鄉融合,以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紅色文化、生態綠色文化、生命健康文化、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等為引領,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發掘提煉居住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打造文化特征鮮明的生態休閑農業產品,開展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營造內外兼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牽引,提升鄉村文化品位。推進俗潮融合,結合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獨特的民俗和文化資源,既突出優勢又多元融合,形成優-俗、紅-俗、綠-俗、康-俗、時-俗等各種文態,承載于生態文態產品,展示于生態環境,體現于生態日常生活,持續于生態文旅發展。加快文化融合、文旅融合、農旅融合且實現融合創新,必須依靠信息網絡技術平臺,推進鄉村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大數據分析應用到產前規劃、產中管理、產后營銷、銷后回收各環節,培養農戶數據致富意識,掌握數字技術應用。促進樂觀俗風與好奇新物等樂俗好新常態化,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抓產業、引企業、建項目,結合集體經濟、綠色種養、休閑旅游、民俗旅游、康養旅游和社會化服務,提質復合型經濟,延伸鏈條、拓寬范圍、提升層次,增強產業競爭力,實現工農穩進、跨產融合、生態升級,助推實現生態經濟高質增效。生產場景帶野性、野而不“蠻”,展現自然生態景觀,既尊重順應自然又保護培育生態,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生計如愿相統一。


凸現生態自然美,建設生態美麗之村。推進生產生活生態關系淳樸態,轉向生產生態綠色化、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生活生態品質化、促進人與社會相和諧。鄉村綠化往往最容易被忽視,總覺得“農村最不缺的就是綠色”,這種理念是非常有害的,極易形成審美疲勞。長期以來,農村綠化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缺乏頂層設計和政策保障。綠化品種和風格比較單一,缺少鄉土氣息和時令特色。大茶園村促進山河林路與文旅諸業等天人生態關系整合融合和合化。推進婆婆山“三園一體”建設,培育馬路河流域田中有村、寨中存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鄉野景觀,持續開展“通道三化”,以“村道+小院”方式打造院落美化示范,山水林田路湖草等綜合治理,打通村舍美化神經末梢。樹立自立自強與結交益良等社會生態關系簡約清爽化風尚。傳承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厚重歷史沉淀、深厚文化底蘊和堅實群眾基礎的農耕文化這一典型生態文化形態,尊重村民在生產生活中處理自然社會生態關系而形成的獨特方式和養成的獨特俗風,穩定文化基因和代際傳替,對現代人彌足珍貴,于城里人有著特殊魅力和吸引力。自立自強與結交益良就是農耕文化的核心內涵,是人在處理與自然生態關系中習得的處理與社會生態關系的文化風俗,有利于社會生態關系簡約清爽,減少交往交流障礙。對此,既要以先進文化為引領移風易俗,又要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習俗,俗而不“套”,展現先進風尚風貌。營造安定吉祥與福祿喜慶等人文生態氛圍祥和化景象。綠化美化要做到與自然氣候相宜,與鄉村風尚相符,與四季更替相合,與時節月令相應,保持家園、田園、果園、菜園四季常新。春天花香鳥語、春色滿園,春意盎然;夏天綠樹成蔭、郁郁蔥蔥,憑樹納涼;秋天景色宜人、瓜果飄香,滿院喜氣;冬天冰天雪地、爆竹聲聲,喜慶祥和。弘揚增光添彩與顯耀家國等生態家國情懷純真化氣象。堅持古野融合、雅俗融合,彰顯現代性,在硬件建設上避免現代之器“野蠻”嵌入式的自然生態破壞,在軟件建設上避免現代之道“古板”滲透式的智慧財富淹沒,生產生活環境與自然生態系統兩相利不相害,或者主動趨利避害,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生態和諧共生,為國家現代文明建設增光添彩,為中華民族復興厚實家底,給炎黃子孫后代留下遺產。


展示生命生態美,建設生態活力之村。促進生態生產生活方式古樸態,轉向生態生產健美化、生態生活健康化、生態文化人性化。常態化醫療康養與娛悅風雅等醫養娛悅生態健康安全。持續改善醫療服務條件,提高村民衛生健康水平。強體魄之村民,建精神之鄉村。舉行“婆婆山杯”、農民籃球隊等健康體育運動營造出多元共促的體育運動場景和全民健身氛圍,舉辦“慶豐收促和美”等文藝演出,激發深耕淺種出新果、厚植底蘊出文明的勃勃生機,“健體+啟蒙”凝聚起全村居民建設活力家鄉的共識和力量,“戶戶動員、人人參與,家家美帶鄉村美”鑄就家家戶戶串起美麗鄉村的社會新風貌。具體化愿老長壽與望子成龍等尊老愛幼生態接替循環。公益助老積極作為,義務教育穩量保質。開展一老一小生態健康教育,依托2所小學,開辦生命生態健康學校,按照原生環境、生態飲食、身體運動、生理活動、生產生活、心理精神、倫理習俗、信仰信念、社會交往等各種不同需求,因需因材施教,注重適用,習養修為,促使美其境、安其居、甘其食、樂其俗、健其體。日?;⒗洗扔着c和睦諧鄰等孝慈和諧生態生活方式。因人制宜激發干部村民生產生活熱情、提升生命品質,古潮融合營造孝慈和諧長幼鄰里關系、尊重村民意愿,維護生命生心健康。對待生命和生境,新型村民和傳統農民態度不同,群眾和干部態度有異,把握好不同群體不同訴求,應求而行。新型農民、干部顯得更“潮”一些。就是一戶人家,老人、成人、少兒對生命生態功能性需求也不一樣,應當統籌兼顧,做到各居其所、各得其用、各舒其心、各盡其力。持續化生生不息與傳榮承光等文化血脈家風民風傳承。重視家庭,強化家教,注重家風,弘揚優秀傳統,傳承良好俗風,養成高尚風雅,形成向上向善風氣。讓生命之美揚點潮氣,引入現代化、時尚化、觀賞化、體驗化元素,改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提高鄉村面貌品質,潤物無聲,養性修身,自成養習。潮而不“洋”,展現中式風格、鄉村風格、民俗風格,把握好土與洋、古與潮的辯證關系,越是本土的越是彰顯國際性,越是古樸的越是體現可持續性。


突出共生生態美,建設生態和美之村。促進生產、生活、生命、自然社會生態等治理關系純樸態,轉向生態共護互促、生命共生互助、生產共建互進、生活共享互利。生態共護互促。多元主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堅持野而不“蠻” 、土而不“荒”、古而不“板”、俗而不“套”、潮而不“洋”思路,推進生產生活生命生境生態化、健康化、品質化、信息化、優美化。生命共生互助。做強集體經濟,做到共生共贏,繼續推進公共設施完善,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扶老助幼,幫困助難,扶弱助殘。2023年提高自來水安全標準,實現全域全天候人畜飲水。2024年實現全村村民和村內企業全部用上天然氣。生產共建互進。通過干部籌集、村民入股、向上爭取、銀行貸款、事項吸引等多渠道獲取建設資金,通過業務培訓、專家指導、部門支持等方式推行農作物高產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畜禽標準化生產、動植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環境綜合整治等新技術。生活共享互利。進一步統籌美化人居環境,加強環境治理,提升環境要素質量,提高生活品質。鄉村共治互動。建強村級黨組織、增強基層服務效能、強化村民自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善治機制,實現“大事政府辦、小事村社辦、私事自己辦”共生共治新格局。

国产亚洲欧美香蕉免费网站_巨乳姐姐用黄瓜自慰视频教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