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生態文明面面觀
發展生態經濟 促進生態文明 ——兼論發展四川生態經濟(1)

【生態文明面面觀】



發展生態經濟 促進生態文明

——兼論發展四川生態經濟(1)


李傳林 四川省生態文明促進會副會長、研究員


近日,四川省生態文明促進會舉辦生態文明大講堂,促進會副會長、研究員、西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傳林就“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文明”論題作主題發言?,F將李傳林副會長發言的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 ? 一、了解生態經濟常識——生態?經濟?生態經濟


1.生態是什么。生態可以從生態關系、生態形態、生態特性、生態方式、生態類別以及生態學科等多方面去加以理解。所謂生態關系指的是生態體及其生態系統創生、生成、生存、生長、生境、生發、整生、共生等關系,它是生態最為本質的內涵。而生態形態指的是生態關系表觀及其態勢的形狀維護,包括創生、生成、生存、生長、生境、生發、整生、共生等關系所分別鍵構的元態、性態、狀態、勢態、位態、適態、樣態、通態等形態。生態特性指的是由生態關系決定且由生態形態塑范的生態體及其生態系統特有的內在性質,它們分別是創生元態的健全性、生成性態的有機性、生存狀態的和諧性(協調性)、生長勢態的持續性、生境位態的有序性、生發適態的競合性、整生樣態的完整性和共生通態的聯動性等。所謂生態方式指的是基于生態體及其生態系統內部和相互之間作用機制的運行方式,作用機制由生態特性所規定且由生態形態所界定,形成健全性互聯、有機性互變、協調性互助、持續性互動、有序性互進、競合性互促、完整性互補、聯動性互利等方式。生態類別以生態體及其生態系統類型加以劃分,主要包括自然生態、生物生態、人類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哲學生態等類別。相應地生態學科可以劃分為自然生態學、生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社會生態學、文化生態學、經濟生態學、政治生態學、哲學生態學等。


2.經濟是什么。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一般來說經濟是相對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會物質活動,是生產、分配、交換(流通)和消費的活動過程。但是不同的經濟學說及其流派對經濟的定義和內涵是不同的。中國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資源具有整體性、自我生化、自作自成,具有自平衡性、取用適當、永續利用,利用方式是雙約使用即集約節約利用、既要放水養魚又不竭池而漁,經濟活動的要義是經世濟民,經濟交易的倫理原則是童叟無欺,經濟活動的法律規則是抑制欺詐,經營主體的策略是薄利多銷,經濟消費的基本方式是適度消費。而西方古典經濟學關于經濟的含義則大有不同,認為經濟資源是局部的和有限的、也是分割的,具有資源稀缺性,利用方式依靠爭奪使用,經濟活動的要義是獲取資本利潤,經營活動服從市場規則,并受法律規制,經營主體追求規模效應,社會消費鼓勵過度消費或超前消費。中西方經濟概念和含義差異巨大,既有最先引入經濟概念被大詞小用也有社會歷史文化因素的原因,但兩者最終都擺脫不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它們的根本掌握,這一科學理論對社會經濟活動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乃至生態視覺進行全面、系統、歷史、辯證、發展、動態、開放的考察研究,深刻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運動變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從生態視角構建起特有的內在邏輯,即自然生產力(比如創生內涵,以下類推)—社會生產力(生成)—社會生產關系(生存)—經濟生產方式(生長)—文化生活方式(生境)—文明思行方式(生發)—政治生活方式(整生)—生態發展方式(共生)……


3.生態經濟是什么。簡而言之,指的是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以及生態與經濟融合化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來加以考察,生態經濟具有以下特征:四重生產力,即自然生產力、生態生產力、經濟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四重生產關系,即通常意義上的生產關系、協作而成的生產關系、自然或生態的特殊資源的所有和使用等生產關系、公共生態產品的生產關系等;四重平衡,即自然平衡、生態平衡、經濟平衡、社會平衡;四重效益,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自然)環境效益;四重循環,即自然循環、生態循環、經濟循環、社會循環;四重機制,即宏觀調控機制、市場運作機制、生態體相生相克機制、自然生態負反饋機制;四重政策,即經濟政策、生態法律、行政命令、社會扶助;四重民生,即自然生態環境、營生生計、生產活動、生活消費。生態經濟與一般經濟同為經濟范疇,主要區別:生態經濟必須建立在生態平衡和生態生產力的基礎之上;生態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受到生態生產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的限制;生態經濟的投入產出包括環境及其質量的投入產出;生態經濟的效益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生態經濟政策是介于經濟政策、立法和行政命令之間的邊緣性政策。


二、介紹生態經濟知識——特征?形態?發展趨勢


生態經濟是以生態平衡為基礎,經濟持續增長為目標,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遵循自然規律、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運用自然科學、生態科學、經濟科學和人類社會科學的一般原理,特別是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合理配置物質、能量、信息、人才和價值等資源并促進其合理流動,實現生態、經濟、生態與經濟、生態經濟與自然社會環境、城鄉間、地區間、國際間以及“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之間的良性循環和有機互動互補的經濟活動過程及其結果。


1.本質及特性。生態經濟本質上是人本經濟,其基本特性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管理學說對人有各種不同的假說,如經濟人、文化人、社會人等,而生態經濟在各種發展形態中對人本也有不同的定義,如自然人、生態人、生命人、生理人、意識人、文化人、社會人、發展人等,分別對應經濟形態是自然生態經濟、農業生態經濟、工業生態經濟、服務生態經濟、環境生態經濟、信息生態經濟、知識生態經濟、健康生態經濟等。就其可持續性廣義而言,包括自然可持續、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環境可持續、文化可持續、政治可持續、科技和倫理可持續等。


2.主要特征。生態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生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及其循環發展??梢约毞譃樯鷳B產業協調、生態產業與生態社會協調、生態產業與生態文化協調、生態產業與生態政治協調、生態產業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生態城市與生態鄉村協調、區域生態協調以及國際生態協調等。循環是生態經濟典型的運行機制、方式和形態,包括生態循環、經濟循環、生態與經濟循環、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循環、生態經濟與自然社會環境循環、城鄉生態循環、地區生態循環、國際生態循環等。生態經濟不僅是生產力的一個范疇,而且也是一個生產關系的范疇。


3.形態與趨勢。歷史形態及發展趨勢是:自然生態經濟—農業生態經濟—工業生態經濟—服務生態經濟—信息生態經濟—知識生態經濟—環境生態經濟或生態場經濟—健康生態經濟。所依托的生態資源要素分別是:自然生態、科技與倫理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政治生態、民生生態等。所采取的工程促進方式分別是是:生態自然工程、生態農業工程、生態工業工程、生態服務工程、生態環境工程、生態信息工程、生態知識工程、生態健康工程等。驅動發展的基本動力分別是:自然力、科技力、生產力、整合力、和諧力、合和力、治理力、內生力等。


工業生態經濟與一般工業經濟比較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態經濟。指導科學上,前者有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工業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等,后者有物理學、化學、熱力學、機械制造和工程學等;主旨上,前者以人類為本的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后者以企業和個人為本的物質生產協調;目的上,前者生產環境友好產品? 重視使用價值,后者追求產量和交換價值;生產方式上,前者認為廢物乃原料 、規模與生態環境容量適應、循環生產:采掘—制造—消費—“廢物”處理,后者認為資源和廢物無限、或資源有限廢物難免、大規模生產、開采資源和拋棄廢料;分工協作上,前者沿生態鏈建立產品和服務供求、廢料與原料供求關系,后者沿產品鏈建立產品和服務供求關系;銷售方式上,前者產品壽命周期長、零部件出售和更換、長期服務,后者產品壽命周期短、產品整體出售和更換;消費方式上,前者循環利用、重復利用、綜合利用、長期使用,后者一次性利用、短期使用;布局指向上,前者生態資源指向、環境指向、服務指向、消費地指向、本地指向,后者資源指向、交通指向、市場指向等;組織規模上,前者企業適度規模、產業大規模(產業集群),后者企業大規模(企業集團)、產業小規模;技術支撐上,前者以現代技術、無礙環境技術、綠色技術、技術群為主導,后者以傳統技術、治理污染性技術、單個精湛技術為主導;管理控制上,前者企業重廢物和資源優化利用、政府重生態環境管理,后者企業重產品銷售管理、政府重競爭秩序維持。


三、謀求生態經濟共識——科學發展觀?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論


1.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經濟建設,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態經濟的內在特性,反過來,發展生態經濟能夠更好地展現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內涵??茖W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堅持科學發展觀,必然內在要求發展生態經濟。堅持以人為本,需要回答人是什么?人的自然本質在生命,它決定了人是一個復雜的生命生態系統。人的類本質在有意識的活動,它決定了人是一個既有理論思維又有實踐思維且思行合一的更加復雜的思維生態系統。人的社會本質在各種社會關系總和,它決定了人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教育、科技、衛生等各種要素聯結的人與人的關系所構成的復合復雜社會生態系統。人的最高本質在自由而全面發展,它決定了人是一個處于復合復雜生態系統中既能按照自身意志又能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且不斷創生出更加復合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簡而言之,人就是一個多元多維多層復合復雜動態生態系統,即生態體,堅持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堅持人的這一健全性,即人本的三多兩復兩態生命系統。而發展是為了人、立足人、惠及人的發展,根本上是人的發展,其他任何發展都是人的發展的展開和延伸。堅持全面發展,何謂全面?有機一體為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生態系統的要素或主體全面。復合復雜體為全,全面發展有一個過程,從空間上深度發展,如社會發展包括教育、衛生、養老、社保等等生態子系統及其要素全面。不斷完善體為全,從時間上縱深發展: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環境—生態—自然—科技—倫理……美等生態子系統連接且交替。在時間維度看,發展就是一個不斷的生成過程,作為一個整體是有機體,作為一個過程是不斷全面和完善的有機過程,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全面發展的有機性。堅持協調發展,何謂協調?即關系協調,發展要素或發展主體之間關系協調,追求的目標是和諧,反映的是各種發展要素或主體的生存狀態。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生存或存在狀態的協調性或和諧性。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符合生態系統生長特性,即(可)持續性??茖W發展觀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運行中來樹立和落實的,并通過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來實施。僅從經濟領域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反映生態有序性,體現科學發展觀內在有序性要求;法治經濟,反映生態競合性,體現科學發展觀內在競合性要求;政治經濟,反映生態整生性,體現科學發展觀內在完整性要求;民生經濟,反映生態共生性,體現科學發展觀內在共生聯動性要求??梢?,從內在特性看,生態經濟發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


2.新發展理念。基本內涵是“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一切工作。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內在要求,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協調處理好發展中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綠色是永續發展重要條件,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開放是繁榮發展必由之路,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推進改革發展。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推進共同富裕。


在生態經濟發展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僅要深刻領會生態經濟內在特性,而且要準確把握生態經濟形態。創新發展即創生和創生后新生成,如生態科技創新,既包括單技術原始創新(原創或創生)也包括多技術集成創新(生成),因此創新是兩種形態的集合,創生元態(原創)和生成性態(因共性而集成)兩種形態,共同構成創新型生態經濟。協調發展主要指生態經濟生存或存在狀態的協調和協同性,實質是和諧發展,形成協調型生態經濟。綠色發展主要指生態經濟生長勢態的可持續態勢,實質就是可持續發展,形成可持續型生態經濟。開放發展(生態經濟系統是開放的無界系統)主要指生態經濟生境位態有序開放(開放主體定位)和生發適態競合開放(因競合而環境適應)的集合,實質就是有序競合,形成開放型經濟。共享發展實質是以人/民為本的發展,就是因全民整體性而共建共享的發展(整生樣態)和因全民共生性而共享成果的發展(共生通態亦即發展要素的流動循環)集合,形成共享型經濟。因此,從特性和形態看,發展生態經濟是對新發展理念最直接最生動的實踐。


綜上得出五大發展理念都具有生態內涵,不難看出經濟的本質內涵是生態。


3.生態文明建設論。生態從自身關系看由創生、生成、生存、生長、生境、生發、整生、共生共八生關系集成,從科學發展觀揭示的特性看由健全性、有機性、和諧性、持續性、有序性、競合性、完整性、聯動性共八性特性集成,從新發展理念指引的特性特別是形態看由元態、性態、狀態、勢態、位態、適態、樣態、通態共八態形態集成。生態文明就是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生態增長發展方式的總和。一般根據產業發展形態,把文明劃分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而后工業文明有認為是信息文明的,也有認為是知識文明的,還有人為是生態文明的。我們認為后工業文明可以分為服務(生產性和生活性的)文明、信息文明、知識文明、生態文明、健康文明等階段,我國即將完成生活性服務文明,而進入信息文明時代。各種文明之間并非涇渭分明,順向有疊加,逆向有交叉。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兩型社會”,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秉h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突出生態文明基本特性;“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在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突出生態文明根本特性;“生態問題是個全球問題”,“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突出生態文明開放特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強調生態文明的有機性、完整性、共生性;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強調生態文明的和諧性、持續性、有序性;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是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強調生態文明的競合性、健全性、開放性。


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論述博大精深,可概括為八大要點:一是“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歷史性結論,闡明了生態文明創生元態健全性。二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科學性判斷,揭示了生態文明生成性態有機性。三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性定義,闡釋了生態文明生存狀態和諧性。四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事實性定論,昭示了生態文明生長勢態持續性。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這一系統性觀念,闡述了生態文明生境位態有序性(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草……)。六是“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這一實踐性概括,指明了生態文明生發適態競合性。七是“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建設美麗中國這一戰略性動員令,明確了生態文明整生樣態完整性。八是“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這一全球性倡議,宣示了生態文明共生通態聯動性。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形成了系統的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最新成果,不僅深刻揭示了生態特性和形態,而且貫穿了科學發展觀特別是新發展理念,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

国产亚洲欧美香蕉免费网站_巨乳姐姐用黄瓜自慰视频教程_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久五月天